抗菌劑的定義
抗菌劑定義
抗菌劑是指能夠在一定時間內,使某些微生物(細菌、真菌、酵母菌、藻類及病毒等)的生長或繁殖保持在必要水平以下的化學物質。抗菌劑是一類具有抑菌和殺菌性能的新型助劑。
銀離子及其化合物的抗菌機理:
接觸反應抗菌機理:銀離子接觸反應,造成微生物共有成分破壞或產生功能障礙。 當微量的銀離子到達微生物細胞膜時,因后者帶負電荷,依靠庫侖引力,使兩者牢固吸附,銀離于穿透細胞壁進入胞內,并與SH基反應,使蛋白質凝固,破壞細胞合成酶的活性,細胞喪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。銀離子還能破壞微生物電子傳輸系統(tǒng)、呼吸系統(tǒng)和物質傳輸系統(tǒng)。
【抗菌劑特點】
抗菌劑應具有以下特點:
a. 抗菌能力和廣譜抗菌性;
b. 特效性,既耐洗滌、耐磨損、壽命長;
c. 耐候性:既耐熱、耐日照,不宜分解失效;
d. 與基材的相容性或可加工性好,既易添加到基材中、不變色、不降低產品使用價值或美感;
e. 安全性好,對健康無害,不造成對環(huán)境的污染;
f. 細胞不易產生耐 【銀離子抗菌原理】
【抗菌劑分類】
抗菌劑一般分為有機類和無機類兩大類。前者以銀、鋅、銅等為主原料,以無機填料為載體,制成無機抗菌劑,耐高溫性能好。后者以酯類、醇類、酚類為主要原料,耐高溫性較低,一般在200℃以下,個別為250℃,殺菌時間短,偶有析出等現(xiàn)象。
二、有機抗菌劑
有機抗菌劑的主要品種有香草醛或乙基香草醛類化合物,常用于聚乙烯類食品包裝膜中,起抗菌作用。另外還有酰基苯胺類、咪唑類、噻唑類、異噻唑酮衍生物、季銨鹽類、雙呱類、酚類等。目前有機抗菌劑的安全性尚在研究中。一般來說有機抗菌劑耐熱性差些,容易水解,有效期短。
一、無機抗菌劑
無劑抗菌劑利用銀、銅、鋅等金屬的抗菌能力,通過物理吸附離子交換等方法,將銀、銅、鋅等金屬(或其離子)固定在氟石、硅膠等多孔材料的表面制成抗菌劑,然后將其加入到相應的制品中即獲得具有抗菌能力的材料。水銀、鎘、鉛等金屬也具有抗菌能力,但對人體有害;銅、鎳、鉆等離子帶有顏色,將影響產品的美觀,鋅有一定的抗菌性,但其抗菌強度僅為銀離子的 1/1000 。因此,銀離子抗菌劑在無機抗菌劑中占有主導地位。
銀離子類抗菌劑是最常用的抗菌劑,呈白色細粉末狀,耐熱溫度可達270℃以上。。銀離子類抗菌劑的載體有沸石、陶瓷、活性炭等。有時為了提高協(xié)同作用,再添加一些銅離子、鋅離子。此外還有氧化鋅、氧化銅、磷酸二氫銨、碳酸鋰等無機抗菌劑。
【抗菌劑測試】
抗菌劑抗菌性能的測試分定性和定量兩種,根據(jù)AATCC標準,定性分析采用AATCC 147,定量分析采用AATCC 100。
常用測試菌種為:金黃色葡萄球菌(革蘭氏陽性菌)、克萊伯氏菌(革蘭氏陰性菌)等;
抗菌_防霉資訊
TAG:   抗菌劑

